人工智能不仅改变教学工具,更重塑教育本质。北师大宋萑教授指出,教师需要三大新素养才能在数智时代保持不可替代性。

传统教育中,"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隐喻反映了知识导向的素养观。然而,当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海量知识甚至设计教学方案时,这种观念显露出明显局限性。宋萑教授在《中小学管理》2025年第9期卷首文章中提出,数智时代的教师需要超越知识、能力、伦理的三元框架,培养能动性、变革性和关系性三大新素养。
传统教师素养观的时代局限性
在知识获取极为便捷的数智时代,教师的知识储备优势正在减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学罗盘》强调,在这个充满复杂性、变革与不确定性的时代,教师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不再源于知识垄断,而在于人的素养——这正是宋教授论述的核心要义。
三大新素养的深度解析
能动性素养:教育决策的终极主体
数智时代的不确定性特征要求教师成为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专业判断的决策者。虽然AI可以提供信息甚至答案,但"为何行动、为谁行动"的伦理决策仍然必须由教师完成。
这种能动性素养实质上将教师角色从"技术员"提升为"专业人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突出挑战是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许多教育系统的高度标准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决策能力的发挥。
宋教授提出的"协同能动性"概念特别值得关注。未来的教师不仅需要个人决策能力,还要具备与AI系统及其他教育者协同工作的素养——既要与人协作,也要与机器协作,这需要全新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变革性素养:教育创新的核心引擎
变革性素养要求教师具备两个层阶的能力:一阶是自身勇于尝试和创新,二阶是引导学生成为变革者。这一观点彻底打破了将教师视为"静态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定位。
教师的变革能力不仅关乎教学方法更新,更涉及教育观念的重塑。只有教师深入到教育观、学习观层面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教育创新,而非仅仅追求技术上的新奇。
值得重视的是,宋教授特别强调了"管控风险"的能力。教育创新必然伴随多种风险,包括技术应用的教学有效性风险、学生数据隐私风险以及教育公平性风险等。如何平衡创新与稳定,是数智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智慧。
关系性素养:人文教育的根本保障
关系性素养是三大素养中最具人性温度的部分。在人机交互日益增多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本质正在发生变化,成为"共同创生、彼此聆听、相向而行的对话关系"。
研究表明,技术可以优化学习流程,但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和教育关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影响,这是AI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同样强调,师生关系是教育质量的关键预测因子。
同时,教师需要具备构建"师-机-生"新型互动关系的能力。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擅长人际互动,还要胜任人机交互的引导和调节,确保技术增强而非削弱师生关系的深度和质量。
延伸视角:素养体系的系统建构
虽然宋教授提出的三大素养框架极为精辟,但从教育实践来看,可能需要增加批判性数字素养这一维度。教师不仅需要使用技术,还需要对技术有深刻的批判理解,包括认识算法的局限性、数据的偏见以及技术背后的商业动机。这一素养与宋教授提出的"监管和纠正AI使用中的算法偏见"等观点直接呼应。
此外,这些素养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教师个人的责任,而需要系统层面的支持。学校文化、管理方式、评价机制都需要相应变革,才能为教师新素养的培养提供支持性环境。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调整,强调要为教师创造专业成长的空间和资源。
结语:教育本质的时代回归
宋萑教授的研究最终指向了一个核心观点:数智时代的教育不是技术的竞赛,而是人的价值的再确认。教师不可替代的不是因为他们掌握更多知识,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AI无法提供的人文关怀、伦理判断和情感连接。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经典论述,在数智时代焕发出新的意义。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这一本质不会改变。数智时代的优秀教师,将是那些能够将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用机器增强而非取代人际交往的教育者。
教育的未来不在于用技术替代教师,而在于帮助教师成为技术无法替代的角色。宋萑教授的三大素养框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这条道路需要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开发者的共同探索和实践。
【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宋萑教授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25年第9期·卷首的文章《数智时代教师该具备哪些新素养?》进行的深度解读与评论,已保留原作者信息与来源说明】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内容仅供公益分享,旨在传递有益信息。文章来源于《中小学管理》,若涉及任何侵权问题,恳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核实并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