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华大新闻-华大新闻详情
聚焦教学精研砺能,笃志研修培育良才——2025年江夏区中小学教务主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圆满结业
来源:华大教研院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5-07-23 | 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育领域,教务主任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力量,其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培育一批具备卓越业务素养的中小学教务主任,7月5日至7月8日,由江夏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办,我院承办的2025年江夏区中小学教务主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于湖北省团校顺利举行。来自江夏区各中小学的60位教务主任满怀热忱,齐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专业成长的学习之旅。

共襄盛举:启智育贤修华章

75午,2025年江夏区中小学教务主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武汉正式开班,本次培训旨在强化教务主任业务素养、提升管理效能,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王宇霖老师在开班仪式上介绍,培训精心设置了教务管理规范、人工智能赋能等四大板块课程,将通过理论授课、案例研讨等多元形式展开教学。

江夏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张春霞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教务团队为江夏教育筑牢根基的辛勤付出,同时也直指部分学校存在“管理理念滞后、方法创新不足”的问题。她倡议学员们“带着问题学、开放心态学、创新思维学”,从同行交流中汲取智慧,切实破解管理困局。

“我们一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严守纪律,在交流中提升自我。”培训班班长何红香代表全体学员作出庄重承诺,道出了大家对此次培训的期待。

江夏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刘红英进一步强调了教务主任岗位的重要性。她介绍,本次培训采用专题讲座与名校访学相结合的形式,聚焦人工智能教学管理等前沿领域,特意精选粮道街中学、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作为访学对象,让学员们能实地借鉴先进经验。为保障培训效果、避免外界干扰,刘红英还明确要求实行全封闭管理,并对培训纪律作出了详细规定。

随着开班仪式的结束,60位教务主任正式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培训学习中,期待在此次培训中收获满满,为江夏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

深耕赋能:研学互鉴促提升

培训期间,我院特邀多位教育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管理与教学创新,谭婷主任通过讲解与案例分析,阐述新时代教学管理的转型与创新,涵盖育人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常规管理优化(如“集体备课三备两研制”“作业分层报备制”)、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等内容。涂玉霞教授以“教学管理的‘道’与‘术’”为主题,阐释教学管理核心理念与实操路径,强调“道”是遵循教育规律、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术”是具体管理策略与技巧,分享“道法术器势志”效能提升模型及“五入”教学法。刘期锡教授围绕“教学领导力:教与学的重新想象”,从使命明确、课程管理、文化建设探讨课堂变革,倡导“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强调系统赋能教师成长。叶显发教授带来《新课程标准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评价》讲座,强调教学评价需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明确教育评价的依据与目的,指出有效教学评价应具备导向性、全面性、发展性特征。

除专题讲座外,本次培训还安排了多场名校访学活动,为学员提供实践学习与交流的平台。7月6日下午,学员们实地参观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积玉桥校区,观摩校园文化展区、室内篮球馆、学生手工劳动成果展示室,了解学校文化底蕴、体育教育重视程度及劳动教育与现代科技融合情况;听取张连霞主任《从新出发,向新而行》专题报告,学习“量化考核+质性评价”的教师考核体系等教务管理经验;参与八年级物理教研组组长于婷婷《“研”之凿凿,行之灼灼》主题分享,探讨学科教学困境与解决路径,并围绕教务管理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学员们还前往光谷一小访学,沉浸式参观校园,感受“真人教育”理念及“光耀每一个儿童”的教育思想;听取课程管理中心曹主任《五育并举,谷粒课程为上;“双减”落地,行知课堂为王》报告,了解学校课程体系与课堂构建;语文教研组长胡冠英、数学教研组长廖老师及胡校长分别分享行知课堂实践路径、年级组管理经验及课堂教学变革之路等内容,并进行深度交流与合影留念。

研思并行:经验互鉴共求索

培训中设置的互动交流环节,成为学员们分享实践智慧、碰撞管理思路的重要平台。围绕“课程设计”和“教师成长”两大核心议题,多位学员结合本校经验展开深度分享,现场思维火花四溅。

“如何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议题上,各校探索各具特色:

江夏区实验小学古驿路校区教务主任许文琪介绍,学校在“文雅教育”基础上升级为“向阳教育”,构建涵盖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协同的“五育”体系,通过“三课”“四重”“四礼”“九雅”等具体载体,培养“健康、品端、行雅、慧美”的阳光少年。

江夏区军运村小学的王景宜分享了“毅雅”教育理念下的“两翼八维”课程体系,“勇毅课程”通过军训、远足等培养学生意志与创新能力,“灵雅课程”则依托美术社团、数学思维训练等发展学生艺术素养与智慧,实现“勇毅如军、灵雅若荷”的育人目标。

江夏区金水学校的张黎强调课程设计需立足学情,在基础课程外设置拓展课程,注重学科融合与动态优化,通过师生反馈持续调整内容,让课程更贴合学生成长需求。

“为了引领教师成长,教学管理有哪些好的措施”议题上,两位学员分享了实操经验:

江夏区文化大道中学的王诗瑶提出“激励+支持”双轨机制,设立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专项荣誉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同时提供教研组长等管理岗晋升通道,通过主题教研、课例研修等常态化活动助力教师专业提升,还注重为教师减负,保障教研时间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江夏区第一小学的杨秀秀强调构建“激活-成就-绽放”的教师成长生态闭环,以制度为基础,通过五维成长档案进行评价,既用“赞美之镜”发掘教师闪光点,借助校刊专栏、教研沙龙搭建展示平台,又以“提醒之铃”给予个性化建议帮助突破瓶颈,让教师在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中实现专业成长。

满载而归初心如磐向未来

7月8日下午,一场庄重的结业典礼为此次学习画上圆满句号。典礼上,班主任回顾了学员们从专家授课时的专注聆听,到名校访学时的深入交流,再到小组讨论时的思维碰撞,无一不定格着学员们的学习热忱与成长足迹。

作为培训班学习委员,江夏区东湖路学校教务主任曹洁代表全体学员作总结发言。她呼吁全体学员将所学转化为实践,推动校际联动,共享“一案三析”等实用工具,让精细化管理、课程创新等经验在江夏区各校流动起来,“让智慧不止于校园,让成长惠及更多师生”。江夏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刘红英在讲话中强调,培训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她引用培训中反复强调的“再学习、反思、感悟、改进、提升”十字方针,要求学员们“不能让笔记躺在抽屉里,要让思考落地在校园中”。将培训成果纳入校园研修体系,“从‘听懂’到‘会做’,再到‘做好’,这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关键”。

此次培训的落幕,是学员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新起点,他们将带着收获与责任,为江夏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