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
您当前所在位置:教师培训-培训心得-培训心得详情
落实校本研训,推动教师成长
来源:华大教研院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3-10 | 19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北京小学的刘显洋校长说:“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是有一个好校长,一支好队伍,一方好文化。”“一支好队伍”是好学校的三大标准之一,可见好队伍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的教授越老越成宝,而小学教师却是越老越成草?是什么原因?那是我们小学教师并不像大家教授那样,越老越有专业的科学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穿旧靯走老路,用过去的旧船票,登现在的新客船。这样是跟不上时代发展。刘校长提出,要改变学校,先从改变老师开始。

那如何改变老师,促进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呢?我想,我们可以通过落实校本研训,来改变教师,来促进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那怎样的校本研训更有效果呢?纵观当前的校本研训,从内容角度来看,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师德素养,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能力。从培训形式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师德培训、推动读书、集体备课、开课研讨、课题研究、练基本功、师徒带教等。学校管理者都在不断地改进校本研训的内容与形式,努力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效校本研训之路。

一、培训意识:被动与主动

现状分析:目前的校本研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十分重视校本研训,不断地加大培训力度,迫切地希望通过校本研训,能够尽快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主动意识,把校本研训当作“沉重的学校任务”,总是被动地应付式地完成任务。因此,校本研训常常是“剃头的担子——一头热”,效果可想而知了。

解决对策:校本研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培训思想问题,要让教师明确地认识校本研训的意义所在,要努力扭转“被动培训”的局面,激发教师个人发展驱动力,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教师来说,个人发展驱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内驱力;另一种是外在的推动力。我们的校本研训基本都属于外在的推动力,往往都是以命令式地要求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其实,校本研训中激发教师自觉的内驱力才是关键。所谓发展的内驱力,就是一个人“向好”的愿望和追求,它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持久性。一个具备自主发展内驱力的教师,会自觉地对个人发展规划进行思索和设计,会主动制定清晰的发展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会积极地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和行动。可以说,当校本研训能够激发出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因此,校本研训的第一步:找到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兴奋点,点燃兴奋点,将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学习。当然,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教师每天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事务,时常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己的目标,从而产生惰性,这是无法避免的。故,由学校层面给老师给机会,搭平台,进行督促,让教师“被动学习”,“被动成长”也是十分必要。唯有主动与被动相互结合,一主一辅,方能相得益彰。

二、师德培训:虚化与务实

现状分析: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培训是校本研训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最难的一项内容。特别是如今的大批新教师队伍,他们受到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不少人的思想修养离高尚的师德境界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师德培训是校本研训的重中之重。而认真审视当前的师德培训,“目中无人”的现象,“虚化”的倾向较为严重,这导致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师德培训常常不是从教师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而是当作外在的力量强加于教师,强调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思想的驯化。这从师德培训的内容便可略见一斑。当前的师德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时事政与政策法规教育,如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十不准》等;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学习上级宣传的师德标兵、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客观地评价,这两种培训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些培训内容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从而使培训走向虚化,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我们学习的先进人物都比较“高大上”,要么是不顾自己身体,带病坚持教学;要么就是舍弃家庭和生活,全身心地扑在学校事务上……诚然,这些人物都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深深地敬佩。但在实际中,所有的教师都要面对常态的教育状况,都要直面现实的社会生活,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里对我们所宣扬的高尚师德,抱有“敬而远之”的心理。这样的师德培训效果就不能真正打动人心。

解决对策:师德的培训应当务实,以教师主体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最终落脚点。师德培训要回归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除了上述的培训内容外,其关键核心内容应当是引领全校教师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这个统一的价值观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立足于教师个人,着眼于学校发展。首先,应引导教师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人的思想观念经常受到金钱权力的冲击,而教师这个行业离这两者都很远。当教师选择这个职业时,就应当客观地接受,并悦纳自己的职业。其次,应引导教师对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走向进行讨论,形成共识。让所有教师明白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的学校要办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去办好的教育?最后,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凝聚全体教师的向心力,以群体的舆论力量推动师德的健康发展。当学校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建立时,教师的师德便置身于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培训的效果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因此,邀请本校的优秀老师现身说法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师德培训方式。这些优秀教师本身就是所有老师身边的一员,离大家的生活很近,更确切地说,就融在大家的生活。由这样的优秀老师平平实实地描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怎样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便把一个真实可感的优秀教师形象植入所有老师的心田。通过这样的师德培训,每个老师都会在自己的心里树立一个真切可行的优秀教师的标杆。可以说,这样的师德培训是十分接地气的。

需要补充的是,师德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正如一位名校长所言:“师德培训应该像毛毛雨,微微下,时时下,于不知不觉中浸润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三、推动阅读:无用与有用

现状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校本研训中,推动教师阅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一般做法是:学校在期初和期末,为教师开列阅读推荐书目,要求教师读多少本书,完成多少篇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检查读书笔记。比较深入的做法是:学校不仅推荐书目,还为教师统一购买书籍,活动之初举行读书推荐会,活动之末举行读书交流会。学校管理者旨在通过推动阅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而根据实际调查,如今的教师的阅读状况堪忧。其一,教师对于学校推荐的书目不感兴趣:学校推荐归学校的事,我买不买看不看归我自己的事。试问,有多少人真的把学校每年的推荐书目大部分读完?其二,相当一部分教师读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学校即将验收材料时,临时抱佛脚,抄抄写写几篇读书笔记应付了事;在即将进行读书交流会时,赶紧读几个章节,做做表面上的功课。就这样,推动教师阅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对于推动阅读的无用走向,学校管理者却常常忽视这点,没有深入地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对策。

解决对策: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们没有充分感受学习的力量。为什么有些人很喜欢读书?因为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力量。要推动教师阅读,首先必须让教师体验到读书巨大用处。要倡导有目的地读书,分组问题研究式阅读。即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把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针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而选择书籍,深入研究阅读,最后以读书所得来解决现实问题。本学期,我从关键少数抓起,建立了28人的读书共同体,成员包括所有新教师以及各级骨干教师,再连同校长我自己。这个读书共同体的读书分享每人每周至少一次发自己的感悟语音到群共享,内容有两种共读一本书的分享,也有自由阅读的分享。迄今为止,我们共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在读书中,大家围绕教学研究点展开分享讨论,在研读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样,同伴之间交流有共同的深入话题,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思想灵感的闪现,并且读有所思,读有所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从而获得思想的前进,得到现实教学问题的解决。

主题研究式阅读,有效地避免阅读的空泛性,重在以点破面,学以致用。这样的阅读,教师会有意识地应用书里的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难题,具有力量感。因为再好的书,只是翻翻看看,或止于有所触动是没用的,要吸收并应用到自己身上才算有用。

校本研训最终是为了改变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当然,我们必须得像翁乾明教授所说的,要变“学校不差我一个”为“学校就差我一个”。以这样的观念去解放教师,激发教师的智慧。如此,我们才能改变学校。


集美区灌南小学 陈麒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