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日讯(记者 焦以璇)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双减”后,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
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双减”后,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
去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组建“全国‘双减’成效调查课题组”,对“双减”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3个区(县)、3564所学校,有效样本总量168.9万。一对一访谈覆盖12个省份、36个区(县)的105位校长、316位家长。
《报告》显示,“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96.8%、92.8%、90.5%和96.0%。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8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
围绕“双减”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报告》重点提到了5个方面,涉及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教师负担等。例如,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12.7%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经费保障,19.5%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有所增加,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等。
《报告》就深化“双减”改革提出六方面建议。在全面推进作业体系化改革上,建议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在完善课后服务内容和制度上,建议促进课后服务内容结构化升级,出台课后服务课程指南,促进“三点半”前课堂教学与“三点半”后课后服务有效衔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