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
于发友:2021,理论创新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科院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3-09 | 40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过去的一年中,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双减”落地引领基础教育回归本原

    新闻眼——2021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

      20215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强调,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启动双减工作。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教育战线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对于“双减”,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观点:“双减”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规律的坚守,教育生态的重建;“双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落实“双减”的根本之策是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双减”政策落地应聚焦立德树人,坚持学生为本;聚焦减轻作业负担,立足学生身心健康;聚焦规范校外培训,坚持从严治理;聚焦学校主阵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聚焦课后服务,满足学生需求;聚焦家校社协同,形成减负共识;聚焦试点先行,积极推广典型经验;聚焦统筹推进,警惕资本流向衔接学段。“双减”需进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治理体系的双重改革。也有专家提出,“双减”政策具有效能局限性,“持续增能、修复生态”是后续完善思路,其根治之道是构建教育系统的免疫屏障,修复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重视教育文化的净化与进化以及增加有深度的减负政策供给。

  “双减”要求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做到“三提高一规范”,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规范校外教育秩序,通过内外联动、堵疏结合,促进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实现减负提质增效。各地各校充分认识到“双减”的“减”是一个系统思维,蕴含着高层次的“增”,最终目的是提高育人品质、达到优质均衡。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负增效,关键在于打开学科、学习、学校的边界,释放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

  各地各校“双减”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教育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显示,截至10月底,94.7%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为89.7%,其中七成以上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教师参与率为89.8%

  二、“五育融和”的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

  新闻眼——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会,设立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要求加快构建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存在的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失衡现状。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突出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个维度的职能;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思想;突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新理念。一方面,国家政策持续完善。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通过完善制度,推进由智育一枝独大转向五育并举、齐头并进。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会,设立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加速推进新时代全国学校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相关任务。另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并运用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体现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整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五育融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成立了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宁本涛提出了从五育失衡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通”“五育共进五育共美的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发展样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与四川成都武侯实验区协同开展的“五育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

  新闻眼——2021721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印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中小学课程的创新与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围绕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合理设置基本课程。为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要系统研究与规划学校课程体系,切实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加强课程整合和跨学科融合,体现课程体系建构的多元化、整体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统筹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发展。2021年是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周年,反思、总结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教训和成果是今年课程改革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2021年,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一是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切实解决衔接问题。二是按照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课程育人目标更加明确,有效实现了学段有机衔接、学科横向配合。三是在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开展中西部七省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巡讲活动。四是深化系列重大主题教育,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防教育和爱国尚武精神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等四个指南,实现各学科课程教材整体落实。五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导向,有效拓展并充分发挥了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

  四、深化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闻眼——2021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课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要继承发扬好优秀传统育人方法,深入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运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应对高阶思维设计问题;要注重知行统一,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如STEAM教育、项目式学习;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比如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改革。2020年,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是适应中国基础教育特点,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2021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突出素质培养工作,确保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了教指委的任务。

  在“双减”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新闻眼——20211129日至1220日,教育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发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奠定了基础。2021年,教师法修订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将聚焦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职业定位,强调教师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目前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已经从过去的保障条件转变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这不仅是理念的转型,更是行动的改变。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范式发生重大转型,已经从外部给予式培训主导到学校主体构建和推动的内部引领式专业发展。各中小学纷纷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加强科研和教研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各地各校来看,众多中小学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共享制度、专业分享平台、专家引领机制、专业发展评价等系列制度化供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立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坊、青年教师成长营等举措促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持续性、全方位专业发展。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连续多年开展年度“教师论坛”,月度“对话校长”活动,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创设“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等;强化智能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供给理论引领、方法指导与工具支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数据素养,全面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六、深化“破五维”教育评价改革

  新闻眼——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等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从战略上谋划了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

  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有专家认为,教育评价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承载着方向引领、测评诊断、检查评估、调研指导、选拔筛选等功能。针对评价导向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主体繁多、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过于紧要等问题,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分层分步稳慎推进。要建构科学的评价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完善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强化综合评价,切实扭转片面追求分数和应试教育倾向以及功利化教育行为,以科学评价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总体方案》吹响了教育评价改革攻坚战的总号角。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等文件。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体方案》,陆续出台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设立教育评价改革院级重大课题,多次召开破五唯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对五唯的内涵、症结、形成机理及破解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在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监测结果应用机制,研制区域教育发展监测体系,提供监测诊断报告,更好服务地方教育改革发展。

  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教育活力

  新闻眼——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2021年,中小学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教育治理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二是中小学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专家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好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教育权责关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全面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推进依法治理、民主治理和科学治理,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编制好“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校长是学校办学的主要执行者,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关键者。在教育发展新阶段,需要建立健全与激发办学活力相关联的校长队伍制度与政策。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有力推动了学校办学活力的激发。三是民办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是更好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营造优质公平的育人生态的重要方面,2021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印发了《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和细化了公民同招政策,大多数地区的民办学校都按照公民同招政策调整了招生方式,小升初阶段的招生方式变化尤其明显。

  八、新技术赋能后疫情时代教育创新

  新闻眼——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新冠疫情加速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

  教育部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过加强信息化专家组建设、设立教育部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等举措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改革发展。

  首先,以数智化促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各地致力于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教育决策和管理,基于教育大数据中心,融合校园管理数据、师生动态数据、政务系统数据和社会相关行业数据等,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撑科学决策和管理。探索建立基于教育云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支持远程管理协同、教研协同、课堂协同、资源协同等,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教育公共服务,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

  其次,以数智化促进实现教育个性化以及个性化教育。数据技术的发展助力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有的地方或学校通过各种智能化平台和工具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轨迹数据进行挖掘、积累和分析,形成学生学习大数据、标签化题目大数据和视频教学课堂大数据三个大数据库。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层层匹配,形成分析报告,准确定位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薄弱环节。同时将分析报告及时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条件,制定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保证最终的学习效果。

  再其次,以数智化教育评价促进教育回归本质。各地各校探索实施大数据支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现多元化、过程化、立体化、数据化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画像,全面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支持自适应学习。探索推进中考等重大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革除唯结果、唯考分弊端,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引入智能化测评技术和系统,探索部分科目机考。

  九、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新闻眼——2021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人生导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平台,家庭教育关乎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要把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建立常态化的指导机制,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育人环境。2021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轨道。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将学习宣传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相结合,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结合,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相结合,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协同、互补的“合力效应”,增强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从三者定位看,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育人共同体,社会教育是育人的有益补充,只有三者各归其位,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对此,多地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比如北京出台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划,在中小学校试点建设家庭教育工作室,进一步加强网上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家长课堂建设。依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发挥社区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和课后服务、暑期托管等方面的作用。山东潍坊从源头抓起,依靠“家庭教育”这个“关键一招”,通过健全家庭教育队伍、制度、课程、活动这四个体系,有效提升了家长的教育素养。

  十、推进综合改革构建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新闻眼——2021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综合改革是教育迈向高质量时代的迫切需求,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破旧立新、内外协同。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挤”“乡村弱”“大班额”等教育问题一直非常突出。一方面,城镇学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学校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不及时不到位。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学生大幅减少,优秀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明显偏低。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既要根据城镇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科学编制城镇学校幼儿园建设计划,又要高质量建设好学校和幼儿园,确保学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确保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优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85.2%95.2%91.2%

      2021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湖北宜昌召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研讨会,系统探索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等12地市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聚焦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提高思政课质量,巩固提高普及水平,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特殊教育质量,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保障学生安全等问题深化改革。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就在于“综合”,必须要有系统思维,形成全社会改革合力,积极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战线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