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
宋德民:立足新阶段 开启新征程, 全面推动教育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科院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3-09 | 50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些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取得的新成就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陈宝生部长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舆论等“四个转化”;提出要把握“八个好”,即把旗举好、把关把好、把势判好、把图画好、把标定好、把桥造好、把人育好、把事办好。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教育科研工作者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创新举措更加务实,协同创新更加高效,队伍水平持续提升,为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研究宣传阐释更加深入

把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等国家重大重点课题6项,均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和参与编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学习材料,《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纷纷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术建构与学理阐释。广大专家学者发表大量有分量的理论时评和解读文章,理论阐释富有深刻性和穿透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服务决策能力显著提高

聚焦主责主业,围绕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凸显。参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研制。围绕立德树人、脱贫攻坚、疫情下教育、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等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咨询报告,许多研究成果得到采纳,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引领教育实践更具实效

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越来越多的优秀研究成果从抽屉里、书橱里、头脑里到了学校里、课堂中、教师和孩子们身上。战线上有的单位设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围绕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实践探索。有的开展教育科研扶贫,对口支援西部教育发展,助力教育脱贫攻坚。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自觉扎根一线教学实践,悉心指导学校育人方式改革,倾心打造高品质课堂,全力推动一批典型的教育教学模式集中涌现。

(四)创新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资金使用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山东、江西探索课题培育机制,浙江、江苏先行先试课题结题改革,北京、湖南搭建课题管理信息化平台,基层科研活力不断激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片区对22个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多家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单位实地调研,规划科学化水平有效提高。教育部首次面向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干部举办专题培训班,在战线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教育科研人员信念坚定、学识广博、敢于创新、求真笃行,学术生态风清气正。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教育事业发展擘画发展蓝图。教育科研战线要认识形势变化、认识教育格局、认识自身定位,自觉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一)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在“两个大局”下认识和把握。从国际形势看,一方面,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带来新挑战。“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以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为代表,标志着大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提出新要求。“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其影响的速度、范围、广度史上未有。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布局科技和教育,谁抢占了教育制高点,谁就抢占了未来发展先机。从国内发展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育先机、开新局,教育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国家越向前发展、现代化越推进,教育的作用越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越凸显。在这样的大变局下,教育科研工作从思想到行动都要“进入新时代”,相应的工作应全面跟上去,更好地发挥其对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二)深刻认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目标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当前,教育的差距主要是质量方面的差距,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两大主题之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对教育的政治需求。面对14亿人口,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这是对教育量的需求。推进现代化、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教育质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是对教育的文化需求。从发展中大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是对教育的结构需求。”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体系”。在教育体系构建上,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已具备一定基础、丰富经验和足够动力。今后,教育改革发展要系统推进。当前,教育部正着力构建八大体系: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城乡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支撑体系。“十四五”时期,教育要重点抓好六方面任务:有体系的构建、有质量的公平、有差异的均衡、有特色的标准、有重点的改革、有竞争的合作。教育科研工作要服从高质量目标、围绕高质量主题、转向高质量角度、强化高质量内涵,使高质量成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实现工作重心的历史性战略转移。

(三)深刻认识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对战线提出的更高要求

经过多年发展,教育科研在量上有了长足进步,但质上仍有不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高。首先,“大”研究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阐释不够深入,前瞻性、储备性研究比较薄弱;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存在“拿来主义”的倾向,批判性研究不足,学术成果缺乏国际影响力。其次,“实”研究不够。教育科学的理论供给还不足,问题导向不鲜明,往往是实践跑到前边,群众的需求跑到前面,现实的问题跑到前面,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发展。再次,“新”研究不够。形势研判不足,对实践中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新问题新需求,对舆论和网络冒出的新争议新说法,关注不足、认识不深,缺乏应对、缺失引导。另外,“保”研究不够。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育科研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标准有待完善。教育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相对不足,人才成长渠道不够畅通,人尽其才局面尚未充分形成。这些短板不补齐,我们的教育科研事业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风向标”、“加油站”、“宣传队”、“守夜人”的作用就难以发挥。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不断在解决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三、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从现在起到2035年,我们要做的就是“由大而强”,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坚实迈进。教育科研战线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注重政治性,切实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

教育科研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应对复杂世情、国情、教情,实现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1.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政治,是政治的独特表现形式。”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心怀“国之大者”,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努力做到“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切实从政治上把握教育大势、明确研究方向、校正学术立场、审视成果应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教育科研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发挥自身优势,把党领导教育事业百年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总结好、宣传好、传承好、发扬好。

2.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这是我们的根本遵循。要树立学习自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原原本本学习、逐条逐段领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要树立理论自觉,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坚实筑牢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

3.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进一步增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紧迫性、复杂性的认识,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实践经验中汲取养分。在教育科研中,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防止西方国家借此否定我们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警惕,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和举措,牢牢守住教育科研领域的意识形态阵地。

(二)注重实践性,扎实开展“三关”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实践性是我们党领导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科研的宝贵经验。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国家战略、聚焦群众关切、聚焦一线呼声,要勇于承担教育科研的责任与使命。

1.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

教育科研切忌“小气”,满足现状、故步自封 ;而是要有大视野 、大格局,要做大学问。切实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作为重大研究选题,科研成果切实能够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切实能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切实能够让教育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首先,要研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突破口和目标措施,这关系我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是教育肩负的重大责任。其次,要研究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对怎样做到“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使现实生活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源泉加强研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再次,要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如何在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以及不同教育类型分别推动,找准突破口,做好评价这篇“大文章”。另外,要研究乡村教育振兴、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

2.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

教育研究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我们的研究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持续高位运行,很多是很好的科研选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021“两会”期间,教育话题依旧是备受关注的重要民生议题之一,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围绕在线教育、校外培训治理、中小学生减负、课后服务、体育美育、教育评价等话题的讨论非常热烈。最近教育部在推动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改革,从小切口入手推动大改革,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教育科研战线要树立提供“政策工具包”意识,从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剖析问题产生的缘由,阐释背后蕴含的机理,提供有效解决的策略。

3.深入基层一线实现理论实践良性互动

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下,教育科研战线还存在“体虚”的问题,教育理论供给底气不足、影响力不够、说服力不强,很多时候教育实践都走在教育理论的前面,很多成功的教育案例都来自实践。2019年,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在直属系统建立一线规则的意见》,教育科研战线要认真落实“一线规则”,坚持学习一线、服务一线,工作干在一线、科研落在一线。深入学校、教室、实验室,到基层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中间,听呼声、寻问题、找经验、取真经,认真查找人民群众的痛点、事业发展的堵点在哪里,搞清楚问题的实质,使教育研究贴近实际,以鲜活的教育实践来改造和创新教育研究。同时,教育科研要肩负起指导和武装教育实践的重任,积极参与一线教育教学,深化课堂革命,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教学方法。

(三)注重规律性,强力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教育研究有自己的规律。提高科研质量的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进而稳步推进科研组织形态创新,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态。

1.完善科研组织模式

健全“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围绕主责主业,遵循研究规律设置内部机构,以创新为导向合理设置岗位职责。健全以项目制为核心的科研组织形式,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全国教育调研平台等,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健全教育科研考核和人才评价制度,克服“五唯”顽瘴痼疾。

2.健全运行机制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调动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资金使用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自主权,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对外交流合作。落实《意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教育咨询服务制度,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和改革试点。加大信息共享力度,为教育科研提供适用、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

3.坚守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

诚信和规范是学术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基石。一方面,要有硬措施,把好学术关,确定学术标准,守住学术底线,把科研诚信作为最基本要求,融入科研管理全过程。对任何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设立“黑名单”制度,保证学术净土不受污染。另一方面,要建立软约束,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建设,克服“浮躁”,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四)注重系统性,持续提高教育科研治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教育科研也要树立系统思维,将研究置于更大系统与整体当中,把握当前和今后的目标任务,把握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把握国际国内的广阔视野,推动教育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做好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

“规划是一种战略安排”,教育科学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体制的优势所在”。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教育科研战线要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围绕“改建提进”四件大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中国教育日益走进世界教育舞台中央),科学制定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认真谋划“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科研改革发展,把未来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总基调、总盘子、总框架定下来,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

2.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保障

一是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适当提高科研项目间接经费比例,间接经费使用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二是把科研队伍组织好,形成科研骨干力量、基本队伍和领军人物。尊重信任、关心支持科研人员,促进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积极创新教育科研人员晋升机制,拓宽各类岗位人员发展渠道,完善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对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年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要格外重视,要在国际学术交流支持、课题申请、学术成果发表、职位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多加支持,发现好苗子、培育新力量。

3.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建设教育强国是相对于世界来说的,是在世界舞台上来比拼的。教育科研工作要善于把握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刻认识在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中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推动我国教育走近世界教育的舞台中央。主动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宣传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教育理念,宣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体系。积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教育问题,积极参与相关规则标准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五)注重时代性,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敏锐度

教育科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必须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教育科研战线要对标对表,紧跟时代潮流,解决时代难题,不断增强教育研究的敏感性、创新性和时效性。

1.转变时态

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避免“老套”,别把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新瓶装旧酒”,套用一个新的概念或者理论再炒“夹生饭”。而是要有新的话语体系、新的研究路向、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对策思路,要对标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问题新需要新情况,有效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敏锐性。

2.创新方法

方法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根本,没有方法的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就无法紧跟时代潮流。近年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举办“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推动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开展教育研究,在教育科研战线形成了重视实证研究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很好的经验。要敢于打破常规科学研究范式,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进一步促进教育科研和现代前沿学科方法的整合,不断探索教育研究特有的方法论。加强学理研究,追本溯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加强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经验,注重借鉴国外教育研究范式、方法,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加强跨学科研究,充分融合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理论等新兴学科,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最新成果,拓宽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促进转化

教育科学研究要突破自我封闭的痼疾,加强成果转化,让研究成果有用有效。教育科学研究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按照“四个转化”的要求,努力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构建教育科学的理论大厦;转化为建议,应用在服务决策中,将提升决策质量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转化途径;转化为制度,应用在政策建言中,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转化为舆论,应用在传播和引导中,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六)注重专业性,大力提振教育科研的

专业自信教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教育科研战线要抓好队伍建设,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1.提高教育科研队伍专业水准

专业素养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锻造基本功,积累丰富阅历和实践经历,做到对教育概况、教育改革、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教育趋势了然于胸,对学术语言、政策语言与实践语言融会贯通。要有广博的学识和跨学科的素养,克服自成一体的“封闭”倾向,“努力掌握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科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极拓展自然科学等跨学科理论支撑,富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具备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担负新使命、擅用新技术。

2.增强教育科研责任感使命感

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任务很重,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以后,党中央密集部署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教育科研战线担子重、责任大。教育科研人员要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定力,发挥优良学风研风,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发扬奋进精神,将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心无旁骛、勤奋钻研,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3.促进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要像尊师重教般关心支持尊重教育科研人员,按照科研的发生规律、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律做好专业培训、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制度管理工作。为适应新时代教育资政建言的需要,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有力合作。“建立持久良性的‘旋转门’机制,促进优秀科研人员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机构任职,聘请有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的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企业高层次人才等到教育科研机构担任专职或兼职研究员。”实现人员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视野广度、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