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华大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通知公告-通知公告详情
薛法根:语文教学中的“五重”与“五轻”
来源:华大教研院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19-04-10 | 583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我们的字典里,“实”总是与“真”、“有”做伴,“虚”也总是与“假”、“伪”为伍。所以,我们常常提倡“求真务实”、“踏实奋进”之类,而不提倡什么“务虚”。然而,任何事物辩证地看都有两面性,在中国画里,凡是大家都非常重视“留白”,而不仅仅是“写实”,正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意境就在这虚实之间自然生成了。如果一味地写满,画就僵化了、无味了。在文学作品中,意在言外、艺术化的空白反而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与美感,什么都写清楚了,就什么都没有滋味了。由此,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审视一下语文教学,发现在“虚实”的认识和行动上,似乎大有考问之处。

        一、重技术磨炼,轻思想生成

       技术往往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是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的,而思想则常常是意念的、不可见的,无法切实解决教学难题,无疑是“空头支票”、“中听不中用”。这样的认识在教师中是非常普遍的,教师最关注的是“怎么教”,而不常问的是“为什么这样教”。这样的现象折射出的是我们教学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忽视了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引领作用,漠视了教学思想潜在的价值。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停留于对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教学现象的探讨,而缺乏对教学现象作更深人的剖析、更理性的思辨,看不到内隐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因此,对一些棘手的教学难题、一些有争议的设计,认识模糊,争论不清。


       教学技术、技能,只有在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才能显示教学的卓越的效果。同样的技术和能力,如果缺乏鲜明正确的思想作导引,难免会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副作用。技术与思想,犹如苍鹰的利爪和翅膀,只有利爪而无翅膀,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所得很有限,只有展翅高飞,利爪才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在着力磨炼自已语文教学技能的同时,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产生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

        二、重能力训练,轻情意熏陶

       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学不好语文不是他不会学语文,也不是他不能学好语文,而是他压根就不想学语文!从心底里拒绝语文学习,是很多学生学不好语文的根源。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度重视语文方法、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许多语文课上,凡是要考试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带着学生反复练习,凡是有利于考出高分的所有方法、技能、技巧,都一股脑儿地、铺天盖地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则淹没在大量的训练之中,学生必然无法感受语文学习的成功,无法体验语文学习的情趣。失去了对语文由衷的热爱,无论怎样高明的老师都难以让学生学好语文。


       此外,对于课文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我们往往没有耐心引导学生去深入体验、体味,常常借用几个词语,贴上一个诸如“无私奉献、舍已为人”之类的标签就草草收场,似乎学语文简单到只要贴个标签。语文的工具性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视能力的训练,而语文的人文性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情意、充满人文的气息、充满生命的活力。尽管情意、情感的体验,我们很难看得出来,也很难量化评价,但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没有人自身对发展的需要和动力,也就没有人发展的可能。


        三、重理性解读,轻个性感悟

       进行理性的解读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思维的轨迹与走向,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而个性化的感悟,就不那么可控了。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语文积累,对人物、对情节、对事件产生属于自己的各不相同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往往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体验,看似模糊、不确定,因而教师总是不放心。


       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每逢学生回答问题之后,都要顺便问一句“为什么”,结果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了恐惧症,因为有时候是难以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悟过程的。汉语文本身就有意合、模糊的特点,我们就应该顺应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我们无须控制学生的感悟或者思维的过程,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感悟、自觉思维的过程中来。从感悟的内在机制上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得太多、太满,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一个接着一个地进行学习活动,没有属于他们自己学习思考想象的时间。“闲暇产生智慧”,教学中难道不能“留空”?给学生留下点悬念,留下点未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品味,自己去静静地思考,这样的“空白”未必就是没有效益。或许,自由的、灵动的课堂留白催生的是学生学习的灵感和智慧。“留空间就是给发展”,这也许是我们科学辩证地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行动指南吧!

       四、重写实作文,轻虚构童话

       韩军老师在谈及语文教学的十大问题的文章中,对作文教学中只重写实、忽视写虚的现象作了深刻的剖析。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如今依然存在。“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最善于异想天开,最乐于标新立异。学生总是生活在属于他们的童话般的世界里。刚入学的学生,最喜欢的是听童话、看童话、讲童话,乃至后来的写童话,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希望、理想、对世界的理解都幻化在自己的童话里面,这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倾吐。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包括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练习,都要求学生写符合生活现状的词句,虚构的、想象的文字日渐被“打入冷宫”。学生朝气蓬勃的童话天地就此破灭!这实质上是对学生语言创造力的扼杀,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我们应当还学生一个童年,还学生一个童话的世界,或许在这成人看来虚幻的、无聊的世界中,我们的学生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来!

       五、重实词积累,轻虚词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尤其是丰富的词汇和精彩的段落。而从现行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词语积累来看,学生积累的几乎都是实词,课文后面要求学生“读读,再抄写”的词语,都是关乎课文内容或者作者运用精妙的实词,而虚词似乎不见踪迹。然而,在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含义,体味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虚词,从这些虚词入手,前后联系,触摸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及言外之意。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大都是各种句法、语义关系的形式标志,句际关系联系的手段,句群结构的常用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虚词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虚词的敏感度是非常必要的。如“因为.......所以”、“即使.......也要”、“虽然.......但是”等虚词,这些形式标志都意味着一组句子构成了一个固定的组合板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一旦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语句的这一类组合板块的种种模式,他们的阅读速度不但会加快,而且质量也会提高。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关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关于学生感悟力提高的虚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